每当我回忆38年前的那段中师生活时,心里总是甜丝丝的。海州师范——我的母校,那里有我难以忘怀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一串串有趣的往事......
1953年秋季,我背起背包,步行七十余里,跨进了海州师范(当时为东海师范)的大门。就象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海师的一切,对我都是新奇的。巍峨的校舍,背倚朐山,门迎蔷水,座落在朐阳古城里的校园,更增添了几分古老而又神奇的色彩。清新的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开四季,金黄色的杏梅挂满枝头,真叫人赏心悦目,馋涎欲滴。每逢星期天,班主任和我们一道,不是去孔望山登峰远眺,欣赏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就是去摩崖石刻对图遐想,抒发深远的怀古幽情。有时,我们同学三五成群,去山涧洗衣服,几乎不用肥皂就可以把衣服洗干净,放在树上、石上、草上晾晒,自然就省去了晾衣绳子。我们在岩石下草丛中寻觅野果。那红红的山草莓,很甜,很好吃,那山榴红虽然“不上台盘”,但那酸中带涩的味儿倒也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坐在石头上,看芳草凄凄,山花竞艳,听泉水潺潺,百鸟和鸣,一种回归自然的悟性油然升起。啊,母校,好美!您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一首美好的抒情诗。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操场上龙腾虎跃,舞台上曼舞轻歌,好一派朝气蓬勃的兴旺景象。张云明老师的胡琴独奏,娓娓动听。金立老师的钢琴伴唱,铿锵有力。葛维珍、张学贤等老师的男声小合唱《真是乐死人》,风趣幽默。彭玉佩同学的女高音独唱《白毛女》,激昂高亢。我们师(2)班的一场集体舞《胜利花儿开》,轻快潇洒,赢得一片掌声。朱作桐、汪福天、颜景春、陈庆云等同学组成的班级篮、排球代表队,也经常摘取桂冠。每当我拿出当年本班的毕业照片时,队列前面那一长排文娱体育比赛中获得的奖状和锦旗,便越入眼帘。这时,作为当年班级文体委员的我,那愉快的心情就不用说了。啊,同学们,真棒!这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一群热情快乐的年轻人,一代壮志凌云的师范生!
我的母校——海师,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温馨的集体,而且更是一座知识的殿堂,育人的摇篮。我永远忘不了郇华民、桑淑尊等老校长那种平易近人的慈祥态度,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我也永远忘不了张国华、黄永俊等老班主任那苦口婆心的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默默奉献的精神。这里汇聚着许许多多的知名老师,他们的课讲得真好。郇校长从“地主剥削农民”,讲到做人的道理,精辟透彻,富有人生哲理。陆作新老师从教育教学规律讲到如何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而又具体;梁璆老师,从唐诗宋词讲到怎样写作,言辞精当,文采四溢,那强烈的感染力,使我陶醉痴迷;张霭楼老师从“画蛋”、“透视”、“三原色”讲到素描、写生、水彩画和剪纸,一套套的理论和技艺,令我叹为观止;王昭宇老师从计算讲到论证,从“数”讲到“形”,治学严谨,思路开阔,语言诙谐,妙趣横生,有时还用广播操动作演示抛物线的开口情况,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竟然不知不觉把我带进了毕生为之耕耘的数学园地。啊,老师,可敬!您是教人成才的典范,您是辛勤树人的园丁!我们祝福,我们感谢!
名校的熏陶,名师的指点,确能影响人的一生。学生们会永远记住自己的母校,敬爱的老师。当我参加“全国农村教师暑期活动”,登上万里长城时,总想遥望南方,因为那里有我的母校,我的家乡!当我参加“江苏省高考预选命题会议”后,登上庐山五老峰时,总想望一望江北,因为那里有我的老师,我的亲人。当一篇篇稿件变成一行行带着墨香的铅字飞到面前时,我总认为这是母校各科老师精心教学的综合结晶。当我胸前佩戴着江苏省劳动模范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当我每月拿到特级教师津贴时,当我作为省人大代表步入南京人民大会堂时……,心情总是不能平静,总想对培育过我的母校和老师说点什么,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而今,我写下了这篇短文,追述人生里程中甜美的回忆,并仅以此文表达学生对母校和老师的一番祝福,一份谢意,一缕情思……
五六届校友 李庆鹏
(1994年3月17日于灌云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