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母校恩师 —— 纪念师专110周年华诞 暨 干部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 田隆

发布者:校友会发布时间:2024-10-30浏览次数:10

    1982年,我有幸获得连云港教育学院中文干部班的青睐,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这段美好时光,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为我日后的政工、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们敬爱的母校迎来了辉煌的110周年华诞,恰逢其时,我们班四十名同窗也迎来了毕业四十周年的重要纪念日。这无疑是双喜临门,令人欢欣鼓舞的美好时刻。当我们回首过去,内心最为珍视的收获,便是那份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与无限敬畏。

    那段沉浸在书香墨韵中的时光,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引领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浩瀚与深邃。中华文化,如同一个无尽的宝藏,充满了智慧与韵味,让我在其中流连忘返,深受启迪。

    在求学历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校友,以及众多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挚友。我们一同沉浸于文学、哲学、历史等丰富多彩的话题中,互相激发思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些深厚的友情与师生情谊,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人生的夜空,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从育人增智的高等学府到历练心智的社会熔炉,这四十载春秋,我每一步的成长与进步都深深烙印着那两年的所学所记,所思所悟。尤其是写作与哲学这两门课程,使我受益无穷,成为我一生的挚爱。每当回首那段时光,我便感激不尽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是他们为我播撒了智慧的种子,让这两门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深刻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从容。  

    在写作课上,我学会了用文字作为心灵的画笔,描绘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刘荣智老师的讲课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他总是能以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写作的技巧和精髓娓娓道来。在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鼓励我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常常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写作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他的语言风趣幽默,总能将严肃的写作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善于引导我们观察生活、感受情感,从而发掘出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刘荣智老师以他的智慧与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写作的真谛——它既是艺术的展现,又是情感的宣泄。他鼓励我们勇敢尝试不同的文体与风格,从诗歌的婉约到散文的洒脱,从小说的奇幻到评论的犀利,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对自我内心的深入探索。刘荣智老师关于“文有定则而文无定则”的写作观点,“文艺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以及“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再真实”的谆谆教诲,至今铭记于心,每每想起,依然兴奋不已,感激不尽。在刘老师耐心而细致的指导下,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并学会了用文字的力量去触动他人的心灵,让文字成为沟通情感、传递思想的桥梁,在日后的新闻之路上一路狂奔、如鱼得水。  

    在哲学课上,我深深领略到了人类智慧的浩瀚与深邃。钱玉干老师的讲课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他总是那么沉稳而又充满激情,每当走进教室,都会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他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的殿堂,探寻世界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从古希腊先哲的深邃思考到现代思想家的独到见解,从本体论的探索到伦理学的思辨,每一次深入的探讨都如同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钱老师的语言既严谨又生动,总是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他的讲解总是深入浅出,让我们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他的精辟概括让我享用一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这些规律的。”

    在党校给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上党课时,我每讲哲学总要讲这段深刻又易懂的话,总会表达对钱玉干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恩之意。在哲学的熏陶下,我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不再盲从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勇于挑战既定的观念,追寻真理与智慧的光芒。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非外在的荣耀与成就,而是源于内心对真理与智慧的不懈追求。这些理论的储备和思想的精进,为我游刃有余地从事二十多年党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写作课上,我收获的远不止技巧与理论的积累,更多的是情感与思想的传递之道。刘荣智老师始终强调真实与真挚的至关重要,让我深刻领悟到写作的灵魂在于真诚地表达自我,用文字精心描绘内心的斑斓世界。因此,我的写作风格日渐细腻而真挚,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思想的深邃探索。我学会了用文字细腻刻画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生动描绘场景的细微之处,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深切感受我欲传达的情感与意境,与之产生共鸣。

    哲学课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思考世界与人生的独特之窗。钱玉干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深入剖析问题,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在哲学的熏陶与洗礼下,我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再轻易盲从他人的观点,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思考方式也深深烙印在我的写作之中,使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能够用流畅而有力的思路去引导读者,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我的观点,共同探寻真理的奥妙。

    在母校的求学时光里,我有幸遇见一群杰出的教师们,他们倾心于传授知识,为我点亮了前行的明灯。他们教会了我三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首先,是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这把钥匙让我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即便遇到困难,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其次,是坚持阅读的习惯,书籍犹如一扇窗,打开它,世界便呈现在我眼前;反之,若我闭目塞听,那么我所见的便只是眼前的方寸之地。最后,是坚持写作,通过笔耕不辍,我得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世界进行深度的对话。

    1984年,我满怀感慨地告别了母校,回到了连云港市白集煤矿,在担任市煤炭工业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和白集煤矿党委副书记的时光里,我有幸成为徐州作家协会的一员,并兼任中国煤炭报、中国地方煤矿杂志、江苏政工研究、徐州矿工报、经济新闻报、连云港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的特约通讯员和驻站记者。期间,我在各类报纸、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近千篇文章,以文字记录矿工生活,以笔墨书写企业心声,以激情讴歌改革热潮。

    2016年退休后,我便积极投入到社区党建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忙碌于接送孩子、辅导学习、协助家务之间。即便在这些琐事中,我仍不忘抽空创作,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书写新时代闪光点,以及社区人在创文创卫、抗击疫情中的精神风貌,分享给同学、好友和读者,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无尽的乐趣。几年来,在徐州老记者报、作家文萃、墨舞飞文公众号、连云港文学、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风景园林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百余篇。计划在2027古稀之年出版一本散文集《心灵与自然的交响》,献给我的母校——拥有110年光辉历程的连云港师范学院。

    我敬爱的母校和亲爱的老师们,是你们给予我深邃的哲思与浓郁的墨香,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大好时光的流转中,我坚信这所学校将会越来越好,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教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